citu 发布
10月28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材与资源处、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语召开。来自美国、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英国、香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位专家和海内外75所院校和机构的180多名参会代表和听会代表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主持。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材与资源处处长张彤辉在致辞中,回顾了孔子学院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在此进程中整个国际汉语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需要扎实地工作,需要借鉴其他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教材、教学资源建设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徐弘教授回顾了第一届“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指出 “海外汉语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是有差异的,要针对差异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资源。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主任张旺喜教授,介绍了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自2009年成立以来,陆续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三教”问题的研究、海外本土教师培训、组织汉教硕士大赛、暑期高级讲习班以及承办国际会议等项目,目前运行良好。
大会邀请了北京大学王若江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美国特洛伊大学冯睿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柯理思教授、瑞士苏黎世东方大学柯佩琦教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王晓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宣力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郑定欧教授、暨南大学郭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孔子学院总部张彤辉处长、北京语言大学王佶旻教授、崔永华教授、刘珣教授等专家就海内外大纲、标准的对接与建设、汉语辞书的编纂与外译、教材的评估标准、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设计与实践、“互联网+”教材编写理念与实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场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老骥伏枥,风采依旧;也有年轻新锐,扎实用功,勇于直言。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28日下午的分会场分四个小组进行。70多位与会学者从各种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以及文化因素的具体编写到各类型教材与大纲标准的关系;从课程的顶层设计,教材的编写理念到知识点的嵌入,甚至语音的正音,可谓琳琅满目,学者们不仅研讨教材和教学法,而且从更广阔的视野,从国际汉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汉语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关系到教材的发展和创新的重大问题,均进行了集中深入的研讨。
29日的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教授做了全面总结,他指出,今年的第二届大会,内容依然非常丰富,14个大会报告,55篇分会场论文,覆盖面很广,成果丰硕。第一个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标准”的问题。研制和完善教材大纲以及评价教材的语言能力标准的制定和各种具体的“结构-功能-文化”的大纲的制定,都是当务之急。第二个重点是“资源”建设。一些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和机构参会,反映了会议对资源建设的重视。第三个重点是海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问题。第四个重点是教学法问题。需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辨证思维作为研讨汉语教学法的方法论,对于过去的东西进行融合和吸收,完善教学法体系。他高度评价了这两届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研讨会的举办提高了业界同仁的学术自信;展望未来,深信“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打造成国际汉语教学界最著名、最靓丽、最专业、最高水平的平台,从而对汉语教材的发展和创新做出独有的贡献,呼吁同仁们为实现这一“平台梦”而努力奋斗。
作为北京语言大学55周年校庆的活动之一,第二届“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于10月29日圆满落幕。